降指标,保蓝天,推动PM2.5和O3协同管控
“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但是我国PM2.5污染问题仍然严峻,同时,臭氧污染也不断呈缓慢升高趋势,成为仅次于PM2.5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十四五”提出了环境监测监管要求,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已成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的关键。
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方案》指出,将按照“负责统一规范和联网、地方负责建设和运维”的模式,进一步加强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控制监测能力建设,以交通、工业园区和排污单位为重点开展污染源专项监测,组建和完善协同控制监测网络,掌握PM2.5与O3的主要来源、浓度水平、生成机理、传输规律等,支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
协同治理 摸清污染是关键
“PM2.5和臭氧污染,一个经常发生在秋冬季,一个发生在夏季,但两者有密切的联系。PM2.5和臭氧的生成不是两个问题,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臭氧是典型的二次污染物,同PM2.5中二次组分一样,都是一次污染物排放到大气环境后,经过复杂的化学物理过程转化而形成的。而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就是 PM2.5和臭氧共同的前体物,从这个角度来看,PM2.5和臭氧可以说“同根同源”。另外,生成臭氧和PM2.5的驱动力都来自于大气氧化,大气氧化性的增强,就会促进二次PM2.5生成,也会使臭氧浓度升高。因此,通过协同减排,有实现两个双降的可能。”
大气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防控解决方案主要围绕摸清区域空气污染现状、分析污染成因,以及开展污染巡查服务和制定管控方案三个部分开展,提升PM2.5和O3污染协同防控的科学性、有效性,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用科技助力实现“降指标保蓝天”的目标。
“想要协同治理大气细颗粒物与臭氧,要摸清楚这两个污染物的排放情况。”通过结合标准监测站、空气监测微观站、走航监测车等设备,对污染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实时收集,形成环保一张图,帮助政府部门全面了解当地的环境空气质量、大气污染排放、地形地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效解决了污染底数不清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治理有依。